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学校“985工程”二期重点项目,作为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其宗旨是按照国际标准为全校生命学科及相关学科提供实验动物饲养、动物基因组修饰(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等服务。目前平台服务于全校(本部)包括生命科学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工学院、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等10个院系63个实验室,为校内各系室承担的国家级研究项目(973、863、国家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及横向研究课题(共计134项)提供技术支撑。
该平台始建于2005年,目前中心设施包括A座、B座、C区、P2实验设施、普通级猴房和普通级饲养繁殖设施6个部分。本年度A座设施停用,其他均正常运行。中心的仪器设备(含赠送和委托管理)主要为饲养笼具及相关设备,总价值3128.39万元,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中心C区7000多个大、小鼠IVC饲养笼位,主要用于开展基因修饰小鼠的相关研究;300多个大动物笼位均采用国家标准建设完成,主要饲养恒河猴、兔子和树鼩等动物,用于老年性疾病、行为学、免疫学及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普通级饲养繁殖设施目前用于饲养亚洲短尾猫,用于开展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中心在学校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专设“实验动物饲养与使用委员会”(IACUC)负责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审查与监督,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对实验动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投入。中心于2008年通过了AAALAC(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国际AAALAC认证的高校实验动物机构,从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两方面保证了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可靠性。
本中心顺利通过2017年11月21-22日第三次的复检工作,标志着北京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已迈向稳定水平,学校相关单位和部门在课题审批、制度完善、设施建设和维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北京大学实验动物管理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
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公共平台的运行管理严格执行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专家委员会监督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模式。中心现有工作人员26人,包括在编人员3人,合同制人员23人。其中小动物饲养技术人员13人,大动物饲养技术人员4人,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9人(含兽医4人),人员配备合理,确保了平台的高效运行。